索书号:TS971.2/ZRG
内容简介:《中国饮食文化史》为“专题史系列”之一。总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理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孔孟食道)和“五大特性”(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提出了“饮食文化圈”和“饮食文化层”的理论,追溯了中国饮食审美思想的历史发展,考察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麦文化、菽文化、饮食滋味、饮食风俗、饮食礼节等,概述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基本上勾画了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概貌。
该书将中国饮食文化划分为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北、京津等十个子文化区域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各区域单独成卷,每卷各章节又按时代划分,分代叙述,形成了纵横分明的脉络。
书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她以独特的生命力佑护着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并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饮食风尚,享有极高的世界声誉。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视角、高品位的地域文化,她以农耕文化为基础,辅之以渔猎及畜牧文化,传承了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明,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部辉煌的文化史。
此书时空跨度广远,全书自史前史,一直叙述至现代,横跨时空百万年。全书着重叙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至今的一万年左右华夏民族饮食文化的演变,充分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史地域文化这一理论学说。
全书内容广泛,资料翔实。可以说每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道史,彰显出中国饮食文化典型的区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多学科的综合支撑及合理分布,使本书具有颇高的学术含量,也为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蓝本。
此书的研究方法科学、缜密。作者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统领全局,较好地利用了人类学、文化学及模拟实验等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区域文明肇始、族群结构、民族迁徙、人口繁衍、资源开发、生态制约与变异、水源利用、生态保护、食物原料贮存与食品保鲜防腐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予以了充分表述,并提出一系列独到的学术观点。
本书是填补空白的原创之作,这也正是它的难度所在。作者的写作并无前人成熟的资料可借鉴,可以想见,作者须进行大量的文献爬梳整理、甄选,阅读量浩繁,其写作难度绝非一般。在拼凑摘抄、扒网拼盘已成为当今学界一大痼疾的今天,这部原创之作益发显得可贵。
本年还在高端学术著作科普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对书中的生僻字进行注音,对专有名词进行注释,对古籍文献进行串讲,对正文配发了许多图片等。凡此种种,旨在使学术著作更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使一些优秀的学术思想能以通俗的形式得到展现,从而扩大阅读的人群,传播优秀文化,这种努力值得称道。这套文学专著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制作,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饮食文化无大型史著的空白,开启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功在当代,患及后人。它的出版,是中国学者做的一件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大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种国际担当,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它的出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饮食文化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总结、是树得起、站得住的历史性文化工程,对传播、振兴民族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重新建立领先地位,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